正當全球聚焦東協之際,許多台商也看好東協超過六億多的人口紅利,早已磨拳擦掌提前卡位,爭取內需市場機會,啟動第四波南進大遷移。不論從歷史的縱深,還是從地理連結來看,東協諸國確實都是在「以中國為中心」之外的第二個選擇,尤其在當下全球供應鏈解構重組之際,東協諸國正以前所未有之際遇,迎來包括台商在內的投資熱潮。
東協十國擁有僅次於中國大陸及印度之全球第三大勞動力市場,過往台商投資東南亞多看中其低廉之勞動力,將其製造功能移至東南亞以降低生產成本後再將所生產的商品外銷至世界各國以提高競爭力。
台商過去20幾年來,一波波前往東協國家發展,成功者大有人在,但是困在沙灘上的也不計其數。然而此波第四次的大遷移,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波,將改變台灣企業發展的戰略地圖。此次南向的熱潮中,台商第4波大遷徙將近有6成,比較有興趣投資東協,其中最看好越南、泰國。
回顧歷史,台商前進東協市場大致可分成四波:
第一波早在李登輝主政的九○年代初期,為平衡企業過度傾斜的西進投資,以「戒急用忍」四字壓抑金流湧進大陸時,即提出「南向政策」,以圖緩和西進之勢。
在1993年前總統李登輝喊出的南向政策,鼓勵台商前往東南亞投資,那時有七個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但是政策口惠實不至,最後後仍不敵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磁吸效應,導致成效不彰。留下來自力救濟的台商,成敗論英雄。
第二波起於2007~2012年時間,由於金融海嘯前中國大陸政府計畫性提高基本工資,迫使在大陸華南、華東等地的台商不得不跟進,許多低毛利的台商開始默默鴨子划水逐步遷移至東協,其中包括成衣、製鞋、傢具、三K等傳統產業,紛紛搶進越南、印尼、泰國。
第三波則是2016年蔡政府上台喊出新南向政策,從投資延伸至經貿合作、人才交流、文化融合等,儘管目前仍然績效不一,但隨後美中貿易戰從2018年開打,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全球都投向東協。加速台商前進東協的步程。
前幾波中,只有第二波的基本工資調漲影響到企業競爭力,當時在中國大陸的廠商不是選擇再西進就是遷移至更內陸發展求生存。這回中美貿易戰,美國總統川普打的是關稅戰,日、韓、陸資所有廠商都遭到影響,為了閃避關稅或是分散分險,都積極卡位東協,因此,台商遷移除了有自身成本考量之外,還要跟時間賽跑,否則別人捷足先登。
為了避免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與過去的南進政策同樣的,政治意涵遠大於經貿意義。而且沒有政府長期的後盾支援,台商仍然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為了避免南向變成難向,經濟部持續建構新南向重點六國,在官方、產業、智庫三大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在不同國家展開不同佈局,不僅衍生合作契機,並促成具體合作個案。目前正在規劃中的對接產業,包括越南的智慧城市之智慧應用、紡織、自動化(汽機車產業)以及輕工業基礎技術;印度主要以電子製造、智慧城市暨綠色科技智慧車輛零組件為主;印尼則是船舶、智慧城市、金屬加工、與食品生技;馬來西亞為紡織、智慧城市、資訊服務、以及食品、醫藥、化妝品;泰國為食品生技、紡織、智慧城市、自動化;菲律賓則是資訊電子創新應用、機械、工業區開發、創新與創業為主。
台灣不像中國大陸、日、韓已與東協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因此臺台灣商品進入東協市場仍需課徵關稅。雖然台灣主要出口至東協國家之商品所適用之關稅稅率多數並不算高,但依產業之不同,東協與鄰近他國所簽訂之FTA對台灣廠產品之競爭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已日趨顯著。因此,已有許多台商計畫在東協國家設立生產據點以利後續東協市場內之銷售。如果台灣只是想要把產品輸往東協市場而沒有在當地投資設廠的長遠規劃,恐難有競爭力。
基於共同有效優惠關稅(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CEPT)之構想,東協各國簽訂之「東協自由貿易區共同有效優惠關稅方案協議」(AGREEMENT ON THE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SCHEME FOR AFTA)使東協各國間往來流通大多數產品皆可使用優惠稅率甚至是零稅率(僅農產品及少數特定產品不適用),此舉也促成並鞏固現今東協地區經濟整合自成一體的型態。
另外,東協各國更進一步簽訂「CEPT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 FOR THE CEPT SCHEME FOR AFTA),在此規則下,會員國由另一會員國進口一產品,若該產品之產製成分有40%係源自東協會員國,即可被認定為源自東協之產品,便可適用CEPT而享受優惠稅率。在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之際,有不少中資企業就在東協各國設廠享受優惠稅率。若台商投資者能妥善規劃其營運流程,將其部分產製過程移至東協會員國境內使其產品符合CEPT原產地之規定,未來於拓展東協其他國家市場時將使產品更具競爭力。
然而將部分產製過程移往東協國家,固然涉及營運流程之改變及大額資本投資,仍有待投資者事先進行審慎評估。重大投資固有機會向當地政府申請各項稅務或非稅務之優惠或補貼。另外依產業不同,投資案件亦可能涉及當地各項法規之限制及要求,投資者應將各項潛在利益及成本進行整體評估以做出最適決策。
目前台商在東協各國投資的近況頗為熱絡:在越南許多台商搶先買地,但他們買下來卻不敢動工,仍然在觀望,因為,美中貿易戰,拜登接下來會怎麼發展,目前日韓也都進來低成本搶地。
在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檳城,聚集許多跨國電子電機企業,被譽為「東方矽谷」。
馬來西亞檳城現在的投資環境。可預見台商投資一定會大幅成長。
印尼最近看投資環境的台商,就比過去增加至少三成。美中貿易戰發生以來,台資企業到印尼投資的熱度雖不比越南,但詢問度迅速提升,後市看好。印尼投資的台商,產業別涵蓋很廣,包括電子、機械、製鞋、能源、重工等,其中尤其以零組件或原物料供應商為大宗。同時,印尼政府對於台商企業投資,抱持相當熱衷的態度。
綜觀這幾年台資科技廠多往北越、泰國、馬來西亞移動,需要人力密集及產業鏈的則由南越同奈、平陽向外圍擴散,另外部分製鞋、成衣也轉而向印尼分散風險。
在這波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產生變化,中國大陸不再是世界的工廠,東協能否取而代之,全世界都在看。尤其在中美貿易戰及新冠肺炎雙重影響下,台商積極將大陸的生產基地移回台灣,或將部分產線移往東南亞,配合此一調整,新南向政策以投資帶動貿易的策略更顯重要。
最後,「英雄淡出,團隊勝出」台商投資東南亞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投資時應該考慮結合產業鏈中上下游廠商一同前往,在當地串起完整的產業鏈,並打造更高價值的產品,以在東南亞的市場中取得有利之競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