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靈活使用語句藝術
一、前言
語句的運用除了表達需要雙方溝通的意思以外,另外的目的就是在擴充或填補時間的空檔。如果說:資訊是人類記憶空間整理資料後的表達結果,資料是存放在人類記憶空間所需要的材料,那麼語句就是資訊與資料具體表現在外部的行為。使用語句之前一定要先準備材料,可能是因應您所要表達對象的身分、結論或交際溝通等目的,而決定您所需要的材料,例如:適當的穿著、談吐、準備的簡報資料、甚至對該公司特定業務深入的見解等等,因為適度的準備單純的資料中,必然加入自己的主觀見解與準備,也就是將資料轉化為資訊的過程,具備這樣的能力的人,在任何溝通的場合中必然都會先佔盡先機的。在這個知識與資訊發達的時代中,能夠充分運用資料與資訊的人,永遠是領先在起跑點上的。而語句的大量表達,除了涵括了個人對資料與資訊價值的判斷,更容易讓對方瞭解表達者個人的內涵。最難的是,表達人如何選擇語句表達的長度與時間的控制,在表達前可能要先向對方打聽清楚,如果是機不可失而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如何適度表達更是重要的學問,不要忘了聽跟看的是對方,有決定權的也是對方。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所能做的只是如何把握住這次機會,在對方給予有限的時間內表達完自己的意見而已,所以學習如何靈活使用語句藝術才會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
二、排偶句應用
古文注重排偶對仗,也就是上句要接得下下一句,這也是一種邏輯,簡單的說也就是:上句如果是原因,下一句就是結果,而中間插入的語句最多都是修飾辭而已。排偶句的功能主要就是在修整句子的本身,藉由擴充整句的功能加強修飾所形容的事物,並且延長整個句子的生命,這不僅在古文是如此,現代散文做法亦是如此。作文或說話語句如果只講究重點,將因簡短精練文或話接不下去而中斷,對於因場合所需長時間的要求將不敷需求,可是,排偶句的應用卻可以是圍著一個話題修飾打轉,也可以因著這個話題的周邊話題,進行原本話題之內容修飾補充或加強邏輯修飾,因而使得話題得以源源不斷,所以說:排偶句雖然是邏輯道理的運用,而不合邏輯的偶句則需要多加說明。因為任何事物之間必存在著一定的關聯道理,哪怕是飛機跟汽車,一個是天上飛的,一個是地上跑的,只要加上一個聯結辭,以兩個相關聯點的「地面」作為這個聯結辭,那麼縱然是矛盾的命題,可能也會在另一個聯結辭之下,產生另一個可以接受的邏輯。所以排偶句的應用不僅在對仗外,還在於延伸偶句的邏輯應用。完整的偶句應用,就是一個完整邏輯的表達。
三、暗示句應用
當所欲表達的詞句遇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時,例如他人轉達的意思明顯衝擊您的利益,而您又不願直接表達抗拒的意思,而在禮儀上您又不能不適當表示回應的時候,此時,人們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怎麼樣去完整表達這樣的一件事實,通常是把所欲表達的意思以「反義」方式表達,法律上的名詞稱為心中保留,有時又可以用「比喻(暗示)」的方式表達,來適度表達接受的條件或不滿的意見,當然比喻表達方式大部分的用法,是用一大堆的事實來歸納,並且是以非正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反義字係直接用相反意義詞句,透過語言表達使用語氣的強調,來讓對方明瞭自己的意思,並且不會因為此種方式的使用,形成直接反對而造成對自己更不利的處境。所以適度暗示句的使用,可以在某種場合上適度表達自己的力場及智慧,如果過度的使用,反而會被認為矯情、賣弄文學或不誠實。如何判斷在適當的場合使用,以下幾種場合模式可供參考:會有直接利益衝突的時候、直接表達透過轉述會被扭曲的時候、對方也是用相同語辭用法的時候、無法直接與對方溝通而須透過第三者轉達的時候(可避免直述不當可能造成的傷害)等等。需要注意的條件是:使用暗示句最好留給自己有最有利的解釋空間,以免因為大權旁落形成自己利益的損失。
四、矛盾句的解釋
如果有人告訴您:「我去上了大號,可是廁所沒有衛生紙」,您會不會覺得這很糗而且很不衛生,可是告訴您的人難道就會因此而不用擦屁股嗎?就這樣子來說是不是就存在著矛盾或不合理的地方,因為您一時之間也很難反映出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或說出來就可以幫忙您的朋友解決這個問題。可是您的朋友一定會接著告訴您他是怎麼通過這個難關,接下來的解釋一定是合理的,求救拿衛生紙或打開水箱拿手帕代用,「任何問題絕對會存在矛盾,而矛盾的存在絕對有他存在的理由;如果您能解決矛盾的話,就科學的眼光而言,這就是一種邏輯的道理」。矛盾有所謂邏輯(理論)上的矛盾,例如:蘋果不會自己往上飛,除非您把它往上拋、坐太空船或飛機、無重力的狀況發生等情況發生,而事實上這些情況除了失去地心引力外都是外力作用,故除掉這些外力因素外事不可能發生的,也就是說矛盾是只可能在某些條件下存在的,並不是絕對的;另外矛盾也有所謂但書性反式(前後)矛盾,及前面說的話可能是肯定您,可是立刻就接著在下一句話中,完全否定您並包括前面說的話,而且不需要任何主動說明理由,對於這種衝突或矛盾的解釋,您也只能細細研究其中奧秘自行解釋,因為沒有人會因為為了要糗您而負責任的,當然這是一種比較政治性的說法,而且是需要用較政治性的手腕去解決的。
五、缺陷的邏輯
邏輯指的就是一貫的道理,可是邏輯一被切割或中斷,就可能形成片面論斷的邏輯,或是有缺陷的邏輯,只有從這種被間斷而有缺陷的邏輯中,重新就該相關邏輯思維整體檢查,並就理哲學所屬各方面加以部分或全部選擇,才能再新的選擇部份將缺陷補足,並建立一套新的邏輯思維再加以運用。例如:高速公路路況剛報導全線通車,前面就出現路障,這個報導的邏輯就中斷了,於是新的選擇處理模式開始了,否則全線通車的邏輯就不通了;您可以選擇等待路障排除、改道(如果來得及的話)、甚至您有司機的話下車走路通過,不管上述哪一種選擇,如果都無法實施的話,您就只有等到唯一解釋的邏輯出現了,哪怕您覺得給您的解釋再不合理,您也只有接受了,找不到缺陷邏輯的出路,當然只有接受最後給的或出現而必須被接受的答案了。當然我們可以把這種無法解釋或等待解釋的狀況,就稱之為一種缺陷邏輯。語句的使用常使用「破題法」,這就是一種缺陷的邏輯,因為倒命題先把結論說出來的結果,接下來就很難再接受其他的邏輯,因為要再一次說論到同一結論的話,就會形成雙重邏輯的命題矛盾,在一般語句使用上是被避免的,這是因為破題造成一個結論及一個或多個完整的延續命題,而前面的破題命題若不完整的話,將形成一個邏輯的缺陷,影響整個語句的完整性。這就是我們在面臨各種不同先天條件限制下,如何尋求在自己的人生上,在突破對一件事情的邏輯性分析中,去發現並面臨自己的缺陷(邏輯),才能不斷的挑戰自己的極限,而不是被自己因為滿足自己的現況,認為已達到個人極限而無法再往上提升,當然這可能指的是某一方面或全面性的。
六、詞句的歸類
語句的使用之前必須先瞭解語句的各種屬性,瞭解語句的各項屬性的用途後,才能依據您自己的功能用途,確認各項使用語句的項目,所以語句使用前的歸類非常重要。當然語句是可以有不同屬性的,尤其是在火星文或其他文化使用模式下,某些定義名詞被大量使用的情況下,新屬性是可以被外部加予的話,就會因為使用上溝通不良,造成使用溝通上的邏輯困擾,輕者可能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重者則發生溝通上的誤解、誤會,所以如何判斷詞句的歸類成為語句使用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們在知識資訊的吸收學習上,要先學習判斷一個語句是否具備多重語意,尤其在本身的處理技術及藝術上的反射與對應的相對利害關係。當然使用者自己也可能決定這種語意使用用途,接收者的對方是否能夠充分接受這種訊息,顯然也在於表達者的判斷與決定,實在無法因為這種表達的模式,認為該種表達已經達到對方,而且應該認為係表達完整的意思。所以,語句的表達重點與前提,必須有能力瞭解對方已經可達到相同溝通的效果,否則就不應該大量使用這類詞彙,以避免溝通上的障礙。
七、定義的陷阱
不同的定義名詞代表不同的意義,定義依其種類可分為:相同定義名詞、類同定義名詞、相反定義名詞、交集定義名詞、聯集定義名詞、同質定義名詞等等,兩種以上不同定義名詞的比較之前,就應該先確認好他本身的屬性,確實瞭解該定義的各項內涵區別,才有可能明確的認識這些定義的意義。就定義的不完整性或未納入規範的同性質意義而言,如果詞句定義所表達的意思當中,出現了要表達的意思在整句句子當中,無法完整表達或以邏輯方式解釋還會出現其他方法的時候,就出現了定義的邏輯陷阱,您可以依據解釋者的意思,以限制性邏輯方式解讀,也可以以包容性邏輯方式解讀,也可以以區別式邏輯方式解讀。而不管您採用哪一種邏輯方式解讀,要符合所有人期望的邏輯事實上是很難的。也就是因為這樣子的邏輯解釋情形存在的因素,在法律的意義上就會形成很多漏洞,而在政治學上則永遠的在尋求或補足這一項漏洞,以完成任何一項未完成的定義詞或句子。最後,當這項定義的陷阱被充分的運用之後,可能造成人的社會感情疏離、金錢價值觀功利、甚至改變原有道德評價,極可能嚴重到形成任何定義的任一層面的價值被扭曲,而成為我們對於整個社會結構的道德危機。
八、禪的啟發
佛教的禪宗休習的法門講究的是「頓悟」,所謂「頓悟」並不是習得法門的人,立刻就能一通百通,他仍然必須透過對於人生週遭事物所有理則的瞭解,在一個問題中能迅速加以整理應用並立刻正確回答,此一回答並且可能是透過連續性的答問的結果。而其訓練方法就在於「空」的這一門學問的運用,禪學的方法理則就是先捨棄所有已知的答案,再從「空」當中去開創一個新的說法,當然他也是一個新的邏輯的運用,與一般人從已知的答案中去整理解釋出一套新的方法,表面上看來當然是兩個不同的法門,可是實際上整理出來的東西也是一種創造,兩種法門的不同可以這樣說,一個是從「法」的捨棄為出發點,強調的是對事物的感知及領悟力的表達;一個是以創造出「新法」為目標,事實上是可能殊途同歸的,兩者皆在使接受者瞭解所用的方法(程序)與結果,只是在認知上有所不同罷了!「禪」的重點除了「空法」之外,修行題目之前要先摒除一切已知的答案,最重要的另一個觀點就是:可以像明代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理論,就禪師的任何一個提示,在指定的方向任意發揮或任何方向發揮,能圍繞一個重點發表言論並從其中尋求出一套邏輯道理,可以以簡短的方式論述,也可以無線延伸到各個界線外,發表出一整套長篇大論,除了圍繞強調論述的重點外,就是要讓對方能明瞭論述中所代表簡短的意義。而禪的目標是師父帶進門修行靠自己,禪可以說是對於「事的悟性」,您看到了什麼?您可以解釋什麼?別人對您的解釋及這件事的本身看法又是什麼?最後,您的解釋能帶給對方什麼?不為什麼而來,又如何能領會禪的意境。當然,禪師給您的解答效果,也只在於您自己能理解多少與解題速度快慢而已,如何精進則只有靠自己平日的實力累積,透過不斷的發問或禪師的提問,來尋求人生遭遇問題時的解答,當然,同一禪師同一問題每一次給的答案,或每一個禪師對於相同問題給的答案,都可能是不一樣的,那就是因為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都因為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下了不同的註解,光是使用別人情感而下的註解,自然不算有所領悟,這就是禪宗教育對於個人在邏輯運用的啟發的過程與結果。
九、反諷的幽默
有一天,主管看到小明穿著最新潮的西裝來上班,就說:「您的西裝好名貴啊!」上班場合穿著雖然沒有一定制服,可是整齊、清潔及舒適卻是最基礎的要求,無端穿著一套上好的西裝來上班就能不引人側目嗎?職場的另一個危機就是您的主管絕對會打壓對他構成威脅的人,貴重的服裝只有在特殊的場合才能使用,主管能不側目正視嗎?當然這只是一個反諷而稱不上幽默的例子。可是如果主管加上一句:「恭喜您就要當上新主管職位了」,您會直接回答謝謝而可能造成對立尷尬的場面呢?還是鄭重告訴他:「沒這回事!」也許趕快說:「謝謝指教,希望能繼續在您的麾下效力」,還比較實際幽默,哪怕不是真的都能化解尷尬的場面。對於具有「反諷」意謂的表達詞句,如果不是一種修養上能被接受而當然視為「幽默」的話,顯然您就要面您挑戰了,如果應對進退的技巧不好,就可能會貽笑大方,雖然這樣也會製造出一些效果,可是最後您的心理多少會有些不自在與尷尬。幽默並不是天生的,幽默也不是不能學習的。不同的場合適度的表達個人對於對手的反諷幽默感,除了表達自己的臨場實力以外,更可以讓對手知難而退,除非旗鼓相當表演了一場好戲讓觀眾欣賞,職場上這樣的技巧實在不可不多多學習。所謂反諷幽默,有人多用典故說明,例如:「魚與熊掌的故事」,用在比喻職場上哪怕是對於朋友同事在競爭之間,必須選邊站的現實問題;而對方則用「兄弟登山,各憑本事」,或「打虎抓賊親兄弟」回應,來比喻良性競爭且競爭完畢後仍然要互相扶持及照顧,這樣子文來文往則顯示出雙方的立場與修養,都能讓人莞爾一笑。也有人專用「指桑罵槐」的方式回應,例如:主管要更換您的職務,您就講了一段上次別的同事因為調職抗議事件,結果主管被上司訓了一頓的結果回應,當然主管因為這樣做並不是您直接對抗他,而是消極的告訴他這樣會挨罵而心知肚明,會因為為了表示他的修養而不會立刻發作,否則如何做好及表達主管處理危機的能力,而讓屬下能夠臣服,顯然雙方的修養及幽默感是需要的。政治性處理的幽默,則在於雙方辭語交鋒之間除了直接針對重點,如果能更進一步則可以表達一些反諷的幽默感;例如:以前大陸統戰戲稱臺灣人窮到只能吃香蕉皮,而我們的回應則是:大陸吃不到香蕉臺灣香蕉吃不完。幽默感除了表達了一點刺激對方現實的環境不同點之外,也希望從其中尋求一點共識,例如傳達一些希望或要求,或告訴對方雙方之間對同一件事認識的異同之處,而其使用的重點仍然在促進雙方的溝通,所以使用者一定要對對方有相當之認識,及雙方都能接受指教的氣度,否則反諷的目的在刺激的話,就稱不上溝通及幽默了,此時雙方對這一件事情看法的心情與接受的態度,將是決定是不是成功的反諷幽默的要件了。
十、思考邏輯的選擇
道家講究陰陽之道在邏輯上而言,就好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是少了科學上E=MC2的公式罷了。通才與專才的區別也是如此,會說的跟會做的是兩回事,凡事說得過去而且有邏輯性的可稱之為通才,只會E=MC2的公式計算的舊稱之為專才,可是會說又會做的就可以拿來跟愛因斯坦比較了,差別就只有等到您發現另一個「E=MC2」相等而不變的定律了。語句使用是可以經過思考、過濾與比較後才被使用的,經過這項邏輯程序的過程後的表達能力越順暢越快,就表示您對大量知識與資訊的吸收的巨集能力越強,當然這就表示吸收的知識與資訊已經成為您的一部份了。不同方向蘊育了不同的思考邏輯,而要整合不同的思考邏輯,就要仰賴另一套可以彙整的思考邏輯,所以在語句的複合運用當中,如何創造出另一套可以彙整的思考邏輯,則成為新的思維邏輯方向,也就是因為如此才可以讓語句源源不絕的繼續下去。所以,我們在思考邏輯的選擇上,當然應該由簡單的單一邏輯運用,加上另一邏輯的複合的運用,將兩者之間加以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更完整的邏輯,也就是說思考邏輯的選擇,應該是在於所使用全部邏輯組合的合理性,與不合邏輯的排除理由原因的總合。思考邏輯選擇如果能顧及全部邏輯當然是最好的,如果無法顧及全部邏輯而必須加以排除的話,顯然在總結上都應該加以解釋為什麼,甚至運用所謂保留性語句的運用,等待另一套邏輯語句的建立來加以非難或合理化補充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