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萬花筒
過去的農村社會堙A物質生活普遍貧乏,兒童買不起玩具,就利用硬紙板和鏡片做成「萬花筒」,陪伴多少人度過美麗的童年。
「萬花筒」是利用光學原理,由三塊狹長的鏡子,砌成正三角柱體,外面圍硬紙筒,中間放些彩色碎紙,一頭用毛玻璃封好,一頭開孔,把筒轉動,由孔中看去,顏色跟形態變化無窮,所以就會感覺到非常的有趣好玩。
現在的社會人生,就是一個萬花筒,人有賢愚不肖,有貧富貴賤,有高矮胖瘦,有男女老少,有各種臉孔;事有大事、小事、善事、惡事、家事、國事;社會上有各種社團、各種活動、各種學校、各種語言、各種商店、各種產品……,仔細觀察,真如一個萬花筒,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由於社會人生,有真有假、有善有惡、有賢有愚、有佛有魔,真是五趣雜居,不容易看得出來,這就是萬花筒。就如吾人在強烈的太陽下,仰天而視,只覺頭昏目眩;假如你能跳出萬花筒外,才能見到真實的社會人生。
其實,在萬花筒堛漱H生,歸納起來不外求名求利,甚至有一種人連求名求利的上進心都沒有,每日只是醉生夢死,如豬馬牛羊一樣,除了水草飲食之外,別無所求。
社會上,也有的人自學修行,自覺已經「超越三界,不在五趣」,這樣的人生也可能是「霧堿搌嶀ㄗㄙ寣v;能用客觀的心情觀察社會,欣賞人生,才會有另一番的所見。
當然,對瞬息萬變、錯綜複雜,有如萬花筒的大千世界,有的人用放大鏡去看人生,有的人用顯微鏡看人生,有的人用望遠鏡看人生,有的人用透視鏡看人生。但是即使用三重明鏡來看社會人生,真的就容易看得清楚這個花花世界嗎?
吾人由於智慧不足,觀察力不夠,對萬花筒堛漯懋|人生,常常看得意亂情迷,隨波逐流,看不到一個真實的面目,所以佛陀叫我們要看「心」,不必隨著萬花筒眼花撩亂,應隨著真心自性,活出一個真實的人生來,此即所謂「返璞歸真」,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人生。
【感謝佛光山授權,自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http://www.fgs.org.tw/ 原文轉載】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
作者簡介 |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1957年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後改為佛光出版社。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九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普門、均頭等完全中、小學,美國西來、台灣佛光、南華及籌辦澳洲南天等大學。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中國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大師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它黹間I
【本文章感謝佛光山授權,自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http://www.fgs.org.tw/ 原文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