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聞思修
別人說你好,你會很歡喜嗎?你可有想一想,他讚美得對不對?別人毀謗你,你就生氣嗎?你有沒有想一想,他的批評毀謗,合理不合理啊!
聽到別人講,或是自己想到了什麼事,你有沒有好好的思考一下再去實行?雖然人的思想反應要敏銳、迅速,但是過份的不經思考,也會有不當的時候。
有的人,一味的固執自己的想法,不肯聽別人的善言;即使聽別人說話,也不經思考,所以結果就很難完美了。佛教對於人性的這個陋習,提出建言,所謂要以「聞思修」,才能進入「三摩地」。聞是聞所成慧,思是思所成慧,修是修所成慧;凡是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到達目標。
儒家有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也是說明聞思修的重要。
「聞」是聽聞,別人講話,你有諦聽嗎?你有全聽嗎?假如聽了偏頗的言辭,你會從另外的管道再兼聽嗎?
菩薩修廿五圓通,耳根圓通是一個重要的修行;佛法重在多聞薰習,聽聞比眼看還重要。太遠的東西看不到,太遠的聲音可以聽得到;過去的事情可以聽別人講,但是已經看不到原來的樣子;隔壁的人講話看不到,但是可以聽得到。
其實,學習聽聞要善聽,要會聽,所謂「隻掌之聲」;你能聽到「無聲之聲」,那就是聞所成慧了。
所謂「思所成慧」,就是要正思、善思、淨思、細思;凡事要「三思而後行」。世界上有財富的人,很可貴;但是有思想的人,不但可貴,而且更值得尊敬。]
世間上的哲學家,解釋了多少宇宙的問題,都是靠他的思想;多少科學家發明了多少的科技文明,也都是經過思想、實驗所成;多少的文學家,文辭幽美,思慮周全,也是思想的結果。我們如果能夠經常思惟、反省、內觀,就會思所成慧了。
所謂「修所成慧」;修,就是行持,就是實踐。修,有苦修、樂修、真修、內修、共修、自修。衣服破了,要修補才能再穿;房子壞了,要修理才能居住;身心壞了,當然也要修補,才好使用。
萬里的路程,只要你起步,何患不能到達?千里的事業,只要你去實踐,何患不能成功?修行,能做好人;修心,能夠成佛。只要有修,必然有證,這就是修所成慧了。
所以,佛教鼓勵人要聽聞、要思惟、要修行;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感謝佛光山授權,自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http://www.fgs.org.tw/ 原文轉載】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
作者簡介 |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1957年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後改為佛光出版社。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九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普門、均頭等完全中、小學,美國西來、台灣佛光、南華及籌辦澳洲南天等大學。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中國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大師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它黹間I
【本文章感謝佛光山授權,自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http://www.fgs.org.tw/ 原文轉載】 |
|